校内动态
发布时间:
2014-10-1710月16日,《大众日报》以“一所地方大学的文化担当”为题,对我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报道,现全文转载如下:
一所地方大学的文化担当
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承担的服务地方重大研究课题——“游百川系列研究”之《游百川传奇》近日出版。至此,滨州学院已出版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学术著作30余部。学院于2000年成立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拥有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二五”重点学科“黄河三角洲文化学”和“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文献资源库”等,着力实施黄河三角洲文化创新工程,在文化传承创新领域硕果累累。
学院党委书记步乃章说:“作为唯一一所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的地方大学,传承黄河三角洲文化,鼓励文化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我们的文化自觉,更是我们的责任担当。”
黄河三角洲文化走出了山东
“黄河三角洲文化有着丰富内涵与鲜明特征,”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滨州学院科研处处长李靖莉说,“我们重视基础性研究,加强应用理论与对策性研究,突出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一支由20余人组成的专兼职结合、校内外兼容、以博士和教授为主体的研究队伍,围绕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兵学文化、**文化、家族文化、民间文化、红色文化等方面,进行多视角、多层面、深层次、全方位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先后出版《黄河三角洲古文化遗存研究》、《黄河三角洲民间文学研究》、《黄河三角洲古风物诗整理研究》等颇具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滨州学院学报》每年出版“当代孙子兵法研究名家笔会”、“孙子兵法应用高层论坛”、“孙子兵法与和合文化”等特刊,已成为国内“孙子研究”知名交流园地,其“孙子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并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
“通过我们的研究,人们对黄河三角洲文化由疑惑走向关注进而参与,黄河三角洲文化走出了山东,赢得了日渐广泛的学术认同。”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所长李振峰说。
近年来,他们承担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方面课题9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23项;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0项,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1项,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3项,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25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9项。
用《孙子兵法》谋划企业发展
在注重研究的同时,滨州学院致力于黄河三角洲文化的普及与传播。自2005年开始,滨州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黄河三角洲文化概论”和“孙子兵法概论”公共选修课,定期举办“黄河三角洲大讲堂”,已有20多个系(院)40多个专业的近万名学生从中受益。
“以前只知道《孙子兵法》13篇主要是研究军事谋略的,通过专家们的讲解和分析,进一步提高了对《孙子兵法》的认识,在谋划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时,能够自觉地把它与当代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真是受益匪浅。”滨州盟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风华感慨地说。
自2006年以来,滨州学院面向企事业管理干部相继举办了“孙子兵法与企业发展战略”、“孙子兵法与领导艺术”、“孙子制胜智慧与商业竞争”等多种类型的研修培训班,上千人参加了培训。
自2009年开始,滨州学院联合滨州孙子研究会、滨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先后共同承办四届“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2011年以来,与法国南锡经济管理学校联合举办了四期工商管理硕士孙子兵法研修项目培训班,并派出考察团赴法国与雷恩高等商务管理学院、南锡经济管理学校等高校进行校际交流,举办孙子兵法讲座。
服务地方文化产业
“如何在传承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它的当代价值,变文化创新为服务创新,实现从‘务虚’到‘务实’的转型,支持和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是我们一直着力解决的问题。”滨州学院院长罗公利说。
滨州学院把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相继完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滨州经济开发区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2011-2020)》等,为区域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滨州学院与滨州市相关文化传播公司联合开发的富有孙子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已逐渐产生规模效益。他们还参与了《山东区域文化通览·滨州卷》及各县区卷本的撰写,与滨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联合开展了“文化引领小城镇建设”课题研究,与滨州经济开发区联合挖掘整理当地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等。
前不久,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创新工程喜获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