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校报刊发了题为《推进“两化”融合 服务地方发展》的报道,全文转载如下:
推进“两化”融合 服务地方发展
前不久,我校协助山东华兴金属物流有限公司申报的“黄河三角洲区域钢铁超市电子商务平台”项目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试点工程,被纳入国家资助建设项目。“这不仅是我校服务地方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滨州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成立以来所取得的首个国家资助项目。”滨州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主任孙孟奎自豪地说。目前该中心已完成9项信息化与工业化(简称“两化”)融合项目,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早在2012年3月,滨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就依托我校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立了滨州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市‘两化’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对我市‘两化’深度融合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滨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皮台田满怀信心地说。按照共建协议,滨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在政策、经费、协调地方部门、企业等方面为该中心铺路搭桥,提供全方位保障。我校积极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组建了由自动控制、软件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电气工程等专业方面19名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队伍。“该中心搭建了服务地方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了用武之地,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我校服务地方工作办公室主任潘怀剑介绍说。
中心成立之后,及时明确了工作思路,把初期的主要任务确定为调查研究、摸索方向、锻炼团队,并把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研发作为实战主攻方向。经过多方协调、努力争取,该中心于2012年4月承接了第一个项目——山东华兴金属物流有限公司物联网工程项目,这也是滨州市首个工业物联网建设项目。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该项目顺利结项并投入运行。“物联网工程的建设大幅度降低了仓储货场内货物异位移动的差错率,极大地提高了场地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公司总经理刘防感激地说。该中心还承担了山东省“两化”融合专项研究课题“‘两化’融合提升山东省制造业竞争力的途径研究”、“推进山东省‘两化’融合的战略研究”等4项省级课题和“固废物体转移监管平台”、“大宗商品原材料信息采集分析系统”2项市级课题,不断深化对“两化”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既积累了经验,又锻炼了队伍。
“自中心成立以来,我们始终把为地方及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作为宗旨。”该中心副主任王建林说。该中心研发的“‘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已于2013年4月正式运行,可为滨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滨州市中小企业局及驻滨各企业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目前,该中心研发的“冷链设备温湿度监控系统”,已在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山东华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推广使用。“该系统提高了监控水平,节省了人力物力,保障了产品质量。”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志强说。该系统入选2012年山东省“两化”融合先进实用技术和装备重点推广目录。2013年5月,中心与华兴金属物流有限公司完成了《滨州市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规划草案》,并获省经信委、省商务厅项目立项,获得近200万元经费支持;协助该公司承建的“金属物流过程物联网技术”入选2013年山东省第四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中心联合滨州盟威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智慧工业数据聚合物联网工程项目”和“制造执行系统”的设计,于2013年12月顺利完成,正准备试运行。“如能成功实施,将大大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滨州盟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天宇说。此外,该中心研发的“固(液)废转移协同办公监管平台”,分别在滨州市环保局和北海经济开发区环保局投入运行。“平台的研发实现了对固(液)体废物从产生、存储、转移到处理的全过程监控,提高了监管水平,每年预计产生千万元左右的经济效益。”滨州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张会说。
“面对‘黄蓝’两区大开发的机遇,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支持下,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与地方的合作,加大‘两化’融合技术研发力度,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孙孟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