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教通讯》在2013年第7期“一线报道”栏目刊载以《滨州学院实施“顶岗置换”实现互利双赢》为题的通讯,对我校牵手地方,开展“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工作,探索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了全面深入报道。全文如下:
滨州学院实施“顶岗置换”实现互利双赢
“‘顶岗置换’既解决了高校师范生的实习问题,又解决了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培训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山东省滨州经济开发区教育局局长吕春勇谈起与滨州学院合作开展“顶岗实习、置换培训”项目时不胜感慨地说。自去年3月份,滨州学院就与该区签订了“万人培训工程”协议,“顶岗置换”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目前,第二期“顶岗实习,置换培训”项目正在进行。
校地“联手”打造“共同体”
早在2011年6月,滨州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省关于加大教师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的号召,整合优势资源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2012年3月,滨州学院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教师教育重点建设基地。
“顶岗置换”是滨州学院提高师范生素质、主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一个有力抓手。据调查,滨州市中小学亟待培训的教师达3万余人,仅滨州经济开发区就有700余人。“教师教育和发展已成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瓶颈,破解这一难题,建立教师教育共同体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树云告诉记者。滨州学院联手地方实施“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师资培养培训模式,使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结成了教师教育共同体,实现了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
学生“上岗”缩短“磨合期”
“能参加‘顶岗实习’,我真是太幸运了!”回想起在滨州经济开发区里则第一中学小学部顶岗实习的日子,教育科学系2010级初等教育专业学生钟靓茹满面笑意。她与50余名同学一起参与了第一期“顶岗实习”,在小学做了3个月的“准教师”。
谈起实习期间的教师生活,在该区南海小学担任过四年级2个班的数学老师的王晶同学说,“顶岗其实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只有实现角色完全转变,才能全心身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得到应有的磨练。”实习期间,学生既参加集体备课、说课、授课、批改作业、教研讨论,还担任班主任,负责路队管理、检查卫生、组织活动以及开班会、家长会、家访等工作。
“这样的实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真正‘做教师’,完全承担实习学校的教师职能,”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张道祥告诉记者说,“学生在实习中得到锻炼,提升职业技能,缩短了职业磨合期,为顺利走上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师“充电”提升“含金量”
“教师职后培训一直面临工学矛盾的困扰,而‘顶岗置换’克服了这一问题,为教师‘充电’创造了便利条件,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含金量’。”滨州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副校长胡顺利对“置换培训”作了如此评价。
“置换培训”,立足实际,确定培训内容、课程安排、教师配备、考核评价等,采取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三重”管理的方式,保证培训工作有序开展。滨州学院从省内外聘请了10余位来自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的专家,与校内20余名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组成培训队伍,就教育教学理论、校本课程开发、生本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等10个模块的内容授课;培训采取“大班教学、分科授课、小组研修、个性指导”的方式,做到讲授与研修相结合、学理与践行相结合。来自滨州经济开发区的10所小学的40余名被“置换”的教师接受了第一期培训。
“通过培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收获很大。”滨州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小学部信永光老师对第一次参加“置换培训”有着深刻的体会。